第三单元 热能考察之旅
单元目标:
1、热能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帮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这次地球上热能的考察任务。并且知道我们人类与热能的密切关系。
2、通过学习,学生学会归纳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及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3、能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4、会做热传导的试验。知道热能在物体间传递的方向。
5、能以折线图的方式建立模型,表达热传递方向的规律。
1 寻找热能
一、学习目标:
1.识别什么是热能。通过学习交流,知道热能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表达与交流的方法把自己知道知识与同伴共享。
3.能把掌握的热能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二、重点难点:识别什么是热能,以及热能与人类的关系。利用热能知识服务人三、教法学法:搜集整理资料、观察、思考、讨论、倾听、探究、合作与交流。 。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铁丝、食谱卡。
五、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来自外星系的小科学家友友。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地球上的热能。你们能协助我考察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资料,认识热能。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热能知识或课前查到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把自己获得的资料予以展示,给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我们的外星系朋友能顺利的完成地球上的热能考察任务,首先,我们要根据这位客人的要求,帮助他选择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下面我们就来完成这个任务,看谁完成的最好,最合理。
2.根据友友的要求,帮助他安排住宿环境。
住宿条件:当地年平均气温15℃左右,空气清新,污染小。
分组合作学习,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及世界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表,帮助友友选择出适合他生存的地理位置。(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出示世界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表。)
地点 年平均气温(℃)
科威特 34
罗马尼亚 10-11
南极 -25
撒哈拉沙漠 >30
新西兰 12
中国海南三亚 25.5
中国黑龙江漠河 -5.5
中国云南大理 15.5
根据提供的资料,帮助友友选择每天的热能食谱。
地球人可以从不同的食物里获得热能,来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那么,我们的朋友“友友“也和我们一样,需要从食物里获得热能来维持生活,他每天所需热能也和我们差不多。下面我们就根据他的需要为他设计一份热能合理的食谱,看那位同学能最先为友友设计好。(出示食物热能资料卡。)
食物中的热能
食物 数量 热能(千焦)
米饭 1碗(135克) 约840
粥 1碗(135克) 约300
面 1碗(135克) 约1200
肥猪肉 100克 3414
瘦猪肉 100克 598
瘦牛肉 100克 444
虾米 100克 816
鲤鱼 100克 456
鸡蛋 1个 约300
鲜奶 250毫升 565
黄豆 100克 1502
白菜 100克 88
苹果 100克 218
西瓜 100克 142
茶 1杯 <5
可乐 1听 460
提示:友友每天食物中的热能需要8000多千焦,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及提供的食物中的热能资料,自己动手设计食谱卡,等候进行交流学习。
课后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小组探究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收到了较好效果。不足之处是有些学生不能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一、动手实验,体会生活中热能的产生过程。
我们已经帮助友友安排好了住宿和饮食,下面的主要任务就是我们要帮助他完成热能的考察任务。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怎样产生热能,请把你的方法与外星系小科学家交流一下,也可以通过演示的方法介绍,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分小组进行交流,由小组长进行记录,然后全班相互交流学习。)
生1:反复折铁丝,可使它发热。
生2:将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产生热能。
生3:电炉通电后,可产生热。
……
我们和友友通过交流学习,他对我们如何利用热能很感兴趣,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有关热能的知识,经过紧张的工作和学习,我们都觉得有点热了,怎么办呢?能运用热能的知识解决这个难题吗?现在我们就和友友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二、热能在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交流,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热能,以及热能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怎样才能把学到的热能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教材第29页的内容“制作冰淇淋”。
指导学生看材料超市中需要的材料。新课 标第 一网
探究制作方法与步骤。
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进行探究,活动。可单独活动,也可几个同学结合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小结。
热能与我们的生活十分密切,只要我们留意生活,就能发现很多知识,让我们携起手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人类造福吧!
2 体积变化之谜
二、学习目标:
1、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2、能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三、重点难点: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四、教学学法:
五、学习用具:冰箱、玻璃杯、水
六、学习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友友在拿冰箱里的饮料时,发现水被冻成了冰,玻璃瓶也裂开了。
一、猜想与假设
玻璃瓶为什么会裂开呢?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吧!
二、试验验证
1.写出研究计划
2.试验。装一满杯水,不该盖子。把杯子放进冰箱,让水结冰。观察并会不会超过杯口。如果并超过杯口,说明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3.得出结论。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三.提问:其他物体也有这个性质吗?
提问把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
一、事实与证据
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二、分析与总结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根据这些现象归纳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遇冷后体积一般都会变小。
三、提问
我们知道了物体遇冷时体积变化的规律。那么物体加热后,体积又会怎样变化?
制定研究计划,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第三课时
一、事实与证据
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二、分析与总结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一般都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
三、拓展活动
友友提出:在地球上,冷水重还是热水重?
学生先猜想一下,同学们设计试验。
根据小组设计的实验进行试验。
3 冬暖夏凉的房子
二、学习目标:
1、会做热传导的试验。知道热能在物体间传递的方向。
2、能设计出冬暖夏凉的房子。
3、能以折线图的方式建立模型,表达热传递方向的规律。
二、重点难点:会做热传导的试验。能设计出冬暖夏凉的房子。
三、教法学法: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资料,
五、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友友感觉房子里比较热,同学们能不能给友友设计一所冬暖夏凉的房子呢?
二、观察与提问
房子里的气温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回答:
房子朝哪个方向。
建房自用的材料。
房子外面的温度。
空调和暖气安装在什么地方。
三、计划与组织
选择一个适合研究的问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做好组织工作,进行分组研究。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四、事实与证据
根据计划,进行试验。
边试验边记录,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整理好,填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五、分析
用折线图来表示试验中记录的数据。
第二课时
一、总结
分析上面的记录表和折线图,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得出结论:
热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而不会从低温的物体向高温的物体。
二、表达与交流
相互交流自己得到的资料。
`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所冬暖夏凉的房子。把自己的设计画在一张大白纸上。
三、科学自助餐
自学40-41的内容。
交流学习心得。
四、试剑石
1.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人们用棉袄来改住雪糕,雪糕却不融化?
2.把木勺、塑料勺、铁勺固定在盆子边上当做树,用硬纸剪3个小猴子图案,用黄油或凡士林把小猴子图案站在3棵“树”的同样高度,往盆子里倒热水。想一想,哪知小猴子会先掉下来?为什么?
第四单元 生命的旅程
单元目标:
1、在观察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他们群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把科学启蒙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2、通过充满合作和快乐的学习氛围,逐步提炼自己,发掘自己,创造自己。
3、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协作思考、协作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 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感受到生物体是变化的,变化时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能够准确测量和记录。
4、通过活动进行探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5、能用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1 我从哪里来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从哪里来”,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
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
(2)多媒体课件
四、学习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展示资料 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 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
3. 活动:给小宝宝安家
4. 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板书:搜集 分析 运用)
5.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 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
5. 学生说心声
四、总结 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同时我们更要珍爱我们的生命,就让我们把你最真挚的话语写在卡片上,在xx年的第一天送给你的父母,作为新年礼物吧!
2 我们在成长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能够了解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脑、心、肺等各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会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数据。能坚持定期测量和积累数据,供以后分析比较这些数据,掌握人体生长变化规律。能设计长期测量身体各种数据的表格。
2、通过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到观察身体的变化,认识到要关注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测量培养协作意识。
二、重点难点:会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数据。人体生长变化规律。
三、教法学法:小组合作、直观演示、讲授、引导、师生互动。
四、教具学具:学生用的各种尺子、记录纸、能证明自己长大的依据,秒表、米尺、测量身高、体重的用具、成长照片、人体比例的图表。
五、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眼力。
1、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谁的照片?出示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时期的某同学的照片。(猜猜他是谁)(每张照片上的年龄)。
a、现在能猜出来吗?
b、为什么刚才你们猜不出来呢?(生:照片与本人不一样、成长变化了等)
二、大家说的都很正确,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我们自己。
板书课题:《我们在生长 》
三、(出示图片人的成长过程)我们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谁能说一说从哪些现象你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生:衣服变小了、身体长高了、力气大了、跑的快了等有关的外观的变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到知识、技能、思维方面的变化.。 )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学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说出了我们生长变化的一些现象,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更准确的了解我们的生长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用测量记录的方法来了解自己的生长变化情况。
师:要想知道自己生长变化的精确情况,科学的方法是通过测量来比较。你们认为我们该如何测量呢?
(生自由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
四、指导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如何对我们的身高,体重,手和脚还有胸围进行测量呢?
学生实际测量,了解自己生长变化的情况。
师述:别忘了,把你们测量的结果记录在你们桌上的小卡片里,卡片的背面是记录你们一年级时的身高和体重的情况,大家看一看你在这两年当中到底长了多少?
学生实际测量提问:还可以通过测量哪些方面也能够了解我们的生长情况?
(在学生测量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合作操作、合作思维)
第二课时
一、模型与解释
整理资料,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释生长发育的规律;同时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
二、活动
a、画一画:《将来的我》
根据自己的猜想,画出将来自己的模样。(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各自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例如:初中的我、成年的我、当上爷爷或奶奶的我、很老的我
b、讨论;当我们成为老人时,是否还在成长与变化呢?
三、拓展活动:
《分析人体比例》
在我们成长过程 中,身体的许多部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图片中的成长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人体中头部的变化最明显。
四、自由言论: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让学生学会总结,为自己的学习制定良好的目的。)
3 生命的周期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交流,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分析、总结,能够了解生物成长过程。
二、重点难点:知道任何有生命个体的成长与变化,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求知精神。。
三、教法学法:观察、活动。整理、验证。
四、教具:将生物成长过程图片制成的扑克牌。
学具:自制(将生物成长过程图片制成的扑克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生物的成长过程吗?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空当接龙
活动:空当接龙
(1)教师出示活动规则。
(2)学生看完后,开始游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游戏时间)
通过游戏,有什么发现?
全班进行交流。
二、模型与解释
人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回忆上一节学过的《我们在成长》
各种动物、植物的一生与人的一生是一样的吗?
小组内进行比较,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整理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解释。
比如整理总结出蝴蝶一生经历的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卵)。
师做小结并出示“生命周期”或“成长周期”,师给生做相关的解释。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表示生物的生命周期呢?
小组内相互交流探究。
二、课外知识拓展——科学自助餐(动物宝宝与父母的外形)
三、做54页的试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