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教科版
月 球 环形山
1.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2.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1/80 ;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1/49,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白天温度(127℃),晚上温度(-183℃)
3. 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方向运行。公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公转时间约要 29.5 天。
4.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5.“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的。
6.(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环形山。
7.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8.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9.造环形山摸拟实验。
喷水法:喷口大小决定坑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决定坑的深浅。
撞击法:撞击球的大小决定坑的大小,撞击速度决定坑的深浅。
月 相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6. 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
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7.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8.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满月))。
9.月相变化一个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太阳系
1.太阳直径140万千米,能发光、发热,是恒星,地球等围绕恒星太阳公转是行星,月球围绕行星地球公转是卫星。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
3.太阳的表面温度有(5570)k;内部温度有(1500万)k。(k是开尔文, 1k=1℃ )
4.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日食和月食
1.日食出现时,太阳别挡住的部分总是圆弧行的,说明挡住太阳光的星球是圆的
2.日食出现时,总是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挡住太阳光的星球是运动的 ,而且
星球是由西向东移动的。
3.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朔);总在太阳光轮的西边开始。
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满月、望月)月食发生时左边先被吃。
4.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
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