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50 150 500 专题1 专题20 专题40 专题60
欢迎来到存起来软件站,找素材,搜软件,就上存起来软件站!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大全 >化学教案
文档分类

化学教案

  • 燃烧和缓慢氧化

    燃烧和缓慢氧化

      知识目标:1、会判断。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教学重点: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学方法:自学、讲述、实验法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1、什么是燃烧?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
  •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
  •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

      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 观察、思考、讨论  提出问题: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
  •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  重点难点:  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铁的两种合金。  3.铁生锈的条件及防护。  4.石灰石的存在和检验;  5.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2.通过和已有化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理解并得出结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演示实验。  5.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6.碳酸钙、氧化钙、
  • 碱金属

    碱金属

      一、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软可切,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丽光泽、密度小、熔沸点较低,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2、递变规律:熔点、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 )  二、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1、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一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相同为8电子(Li除外)。  2、不同点: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3、递变规律:按Li、Na、K、Rb、Cs、顺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增大。(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离子半径)。  4、推论性质递变: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
  •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第一课时 钠的有关性质、第二课时 铝、铁的有关性质、第三课时 铝的有关性质)   ●教学过程  
  •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
  •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
  • 氮和磷

    氮和磷

      知识目标:  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磷的性质;  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跟氢气、氧气的反应)。  情感目标:  通过氮族元素有关量变引起质变,以及氮气性质的相对稳定性等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并通过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等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在大纲中与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简介一样均属于了解层次。但氮族元素简介出在章引言
  • 水的组成教案

    水的组成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知识技能: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科学品质: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扒论的理解。  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