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50 150 500 专题1 专题20 专题40 专题60
欢迎来到存起来软件站,找素材,搜软件,就上存起来软件站!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大全 >化学教案
文档分类

化学教案

  •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写出NaCl 、CO2 、H2O 的电子式。  2.NaCl
  • 《元素》教案

    《元素》教案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
  • 电离平衡

    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从分类标准角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跟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等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3)理解电离度、电离平衡等含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分类关系的认识,理解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掌握用不同分类标准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有关实验,提高从化学实验探究化学本质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由弱电解质
  • 7.3溶解度

    7.3溶解度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
  • 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溶解度》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溶解度》教学中的应用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
  •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了解盐类水解的利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强弱电解质和电离平衡之后
  • 《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教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
  •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
  • 化学键

    化学键

      【新大纲要求】  化学键(A)、极性键、非极性键(B),极性分子和非级性分子  【知识讲解】  一、化学键  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说明:直接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破坏这种作用需较大能量。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键主要为下列两种类型:  离子键  化学键         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二、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说明:①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如:K、Na、Ca、Ba等,主要是ⅠA和ⅡA
  •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