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50 150 500 专题1 专题20 专题40 专题60
欢迎来到存起来软件站,找素材,搜软件,就上存起来软件站!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大全 >化学教案
文档分类

化学教案

  •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归纳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归纳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
  •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  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3.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慨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
  • 7.3溶解度

    7.3溶解度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 电离平衡

    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以及
  •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掌握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大小的方法;  (2)通过识别有关化学反应速度与压强、温度或浓度等的图像,提高识图析图能力,培养从图像中挖掘化学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压强对化学速率的影响,用活化分子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
  •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 电解原理

    电解原理

      学习目标  1.习巩固原电池及电解质的有关知识。  2.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电解质是指在_____________能够导电的_______________。  2.电离是指电解质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状态下离解成____________过程。  3.电解质通电前在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作______________运动;在外电源的作用下,形成_________移动而导电。在导电的同时,在阳、阴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被电解
  • 3.2水的组成

    3.2水的组成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知识技能: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科学品质: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扒论的理解。  实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特别是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本人在组织一节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局域网课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分析  本小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草原的利用和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2、教学对象分析  在绪论中,学生已经知道生物学向宏观方面发展就是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在“生态平衡”一课时,又学习了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其危害以及保
  •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3.使学生了解与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
Top